青春的麻疹
2015.1.31
人到了二十二岁这个阶段,尚且还算是在青春里的。如果要说青春年少,那便没有什么关系了。近年来许许多多的青春电影层出不穷,大学四年几乎是每部与青春有关的电影都去电影院看过。那些电影打着青春的旗号,最终却只是一帮追忆青春的人的无端躁动而已。前几天跟人聊到写论文和工作的事情,聊天中有一个非常贴切用来形容这些电影的词——青春的麻疹。
电影、小说毕竟是虚构的,是一种美好的幻想,或者对于个体经历的记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引起共鸣的是其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表述,以及那些在我们认知范围之内的物象乃至意向。所谓的青春电影、小说,其记录的东西是作者对于中学(初中或高中)、大学的描述,这些描述可能是回忆,也可能是幻想;这些内容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让观众(读者)在这些剧情中寻找到有共鸣的桥段,从而使观众对其产生好的评价。
对于少年人也就是书中所写的年龄段的人,也就是曾经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当时的阅读体验是将自己代入其中,以便寻求一种超现实的或者非现实的寄托感,所以会随着书中的人哭人笑,因为我们会认为这个年龄段的故事,那就是自己的故事。而对于超过年龄段的人来说,他们所进行的是一种补偿性的消费。这类人对于书中的代入感并没有那么强烈的需求,他们的需求在于桥段,比如80后记忆里课桌上的三八线、玩某种玩具之类的,而90后的记忆里则倾向于聊动漫游戏、或是数码产品。当然我所举的例子并非是最为典型的,只是存在的一些。
我上面所说是具有差异性的桥段,这些差异源自时代的不同。就像是六七十年代结婚只要三大件,而如今结婚却是一大堆要求。对于青春电影、小说来说,所需要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这些具有时代印记的桥段,而是不论什么时代都存在的桥段。比如青春期时男生总喜欢在某个女生面前刷存在感,或是会为了某个女生争风吃醋,比如女生会在喜欢一个男生的时候做出一些固有的行为等等,这些内容才是消费的主体,也就是固有桥段。利用固有桥段引起观众认同,从而进行这种补偿性消费。
近年来青春题材泛滥,更将小说拉下水改拍电视剧、电影,这些消费的本身是观众的回忆,但其粗制滥造、桥段雷同,与同期非常火热的穿越剧、宫斗剧可谓是影视界的毒瘤。暂且不论这些改编自青春小说的电影、电视剧收视率以及口碑如何,它实实在在地做到了让观众以三流的眼光看二流的片子,最终为其买单并给与一流的评价这样一个流程。对于投资人来说,这个结果是好的;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几近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
我并非是说青春电影、小说的不好,而是阐述这种消费模式。对于青春年少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并非是消费的主体,而对于尚在青春却不再年少的人来说,他们具有强大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而这类题材非常精准的击打在二十岁到四十岁的人这个群体的软肋上,这种补偿性消费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从而导致了哪怕最近几年青春电影如此之多,如此荒诞不羁,却也依旧能够获得极高的票房收入。
青春电影包括了友情、爱情、亲情,作为一个可以容纳如此多情感的题材,它具有永恒的消费力。对于所有人来说,青春代指一个阶段,而非某些事情;虽有固定桥段,但是所有桥段都有共鸣。近年来的青春电影、小说乃至微电影的消费群体非常明确,因此其内容基本围绕着“爱情-打胎-事后”这样一条路线展开。与中学生消费全体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学生消费的主力有一部分是在韩国式幻想中的,而稍微成熟一些的则会与成年人具有相同的非幻想式消费理念,也就是对于当前青春系列中的“爱情-打胎-事后”流程买单。
商业上来说这是合理的,但是对于青春的记忆来说,这倒是成了麻疹。因为这并非是青春的全部,也不是作为群体消费的主要目的,甚至将青春电影的补偿型消费变成了对于俗套情节多种变迁的消费。商业并不与艺术冲突,因为商业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不论青春是小众的还是大众的,都具有其本身的模样。早些年也有青春电视剧、电影的热映,但是并非如今这般麻疹泛滥。
大学四年几乎每年都看完了所有的青春电影,从最初的冲着口碑,到最后的只是为了去刷一下“看过所有青春电影”这样一个成就。这些电影看久了并不会干扰自己的记忆,因为真的天差地远,甚至与我的青春没有太多相似。感动应当是有的,不过小如芝麻。去年去看最新的一部青春电影,便只剩下了对于打胎的吐槽。青春电影是投资很容易回本的题材,但是却是一个很难拍好的题材,近几年的青春电影无不充斥着荒诞、戏剧化、脸谱化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拍摄青春电影的人不再青春,而青春年少的人也不能表达青春是什么感受。
上个月下了一场互联网思维的雪,“聊的人很多,看到的人少”。青春聊的人很多,但真的能够真切想起来,并将一个故事讲清楚的,那便是少之又少了。
Write a Reply or Comment